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021-10-25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PMI时隔18个月再次进入收缩区间,应加强扩大内需时效和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9月PMI数据是时隔18个月后,这一指标再次落入50%的荣枯线下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3.2%和51.7%,高于上月5.7和2.8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从9月PMI各个分项数据看,生产走弱态势较为明显。数据显示,9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5%和49.3%,比上月下降1.4和0.3个百分点,均为年内低点,其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反映制造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总体放缓。专家表示,9月生产指数较上月大幅回落1.4个百分点,是主要拖累项。分行业来看,多数上游行业生产指数均有明显回落。高频数据也显示生产偏弱,全国主要钢厂产量、水泥粉末开工率,同比分别回落17.5、0.9个百分点。此外,近期大宗商品持续普涨也体现在了PMI分项数据的变动之中。9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3.5%和56.4%,高于上月2.2和3个百分点,均升至近4个月高点。总体来看,9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且已低于荣枯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应尽快加强扩大内需的实效,消除能源、原材料供给增长的制约,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持续回升向好。
图表1:统计局PMI走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9月CPI涨幅回落,市场供需基本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9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5.2%,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6.9%,降幅扩大2.0个百分点;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21.0%、14.2%和9.2%,涨幅均有回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8%,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4%和25.7%,涨幅均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15.7%、8.7%和1.2%,涨幅均有回落。专家分析,9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价格总体稳定。从猪肉生产周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自二季度开始下滑,预计2022年初猪肉价格可能企稳回升。数据显示,9月份,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0.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机构预计,四季度PPI会冲高再回落,10月可能会是全年高点,随后两个月会见顶回落。回落速度主要看能源和生产资料的环比涨幅。
图表2:CPI/PPI月度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9月出口增速大幅超预期,专家预计海外供需缺口仍将利好我国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2021年9月,中国出口总值3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环比增长3.9%;进口总值23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增长1.3%。专家表示,三季度全球制造业放缓,中国出口份额提升,支撑出口超预期。并且,9月出口增速加快并非上年同期基数走低所致,而是主要体现了当月出口额增长动能的变化。9月出口再次超市场预期,主要是家居品类和工业品出口在加速,预计家具是受益于东南亚疫情冲击下的订单回流,工业品则是受益于欧美经济复苏。三季度疫情冲击下,欧美、日韩、东南亚多国制造业PMI普遍下滑,工业生产放慢,这也使得中国再次受益于份额效应的提升,从而支撑出口超预期。分品类来看,9月份船舶、灯具、玩具、铝材、塑料、肥料、稀土出口增速均有回升。拆分来看,家居品类(灯具、玩具)主要受益于东南亚疫情冲击下的订单回流,而工业品(铝材、塑料、肥料、稀土)则受益于欧美经济复苏,带来的总需求回升。三季度以来,东南亚等国家疫情反复,客观上造成部分订单转移到中国,对提升我国出口规模形成了短期利好。四季度海外圣诞节等节日临近,欧美等国家对我国玩具、纺织等产品依赖度也有进一步的提升。
图表3:中国月度进出口同比增速(按美元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我国进出口规模保持逐季增长的良好趋势,外贸整体更具韧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按人民币计,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出口总值1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2.7%;进口总值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从单月来看,据海关统计显示,9月进出口总值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环比增长4.2%;进口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环比增长1.6%。据海关总署统计,2201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呈现逐季提升的趋势。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分别为8.51万亿元、9.59万亿元、10.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25.2%和15.2%。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9%,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0.8%。前三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非洲出口增速均超过20%,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过了40%。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也十分可观,前三季度,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价格同比上涨了11.3%,其中,铁矿砂、原油、铜等商品进口均价的涨幅均超过30%。专家表示,四季度外贸同比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具韧性。全球经历疫情冲击之后,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出口产品门类多,产业链相对更加完善,因此具有较强韧性。考虑到2020年外贸高基数的影响,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我国外贸总体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全年仍然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图表4: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2万亿美元左右,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未变: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06.26亿美元,较上月下降314.9亿美元,降幅为0.97%。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1年9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外汇交易理性有序。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进展、主要国家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主要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减少,与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专家表示,从趋势上看,过去几个月外汇储备都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每月都是受汇率折算、资产价格变动、投资收益的影响小幅波动,既没有热钱涌入,也没有资金流出,外汇市场供求是基本平衡的,未来考虑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情况,外汇储备能够维持在大概3.2万亿美元的规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图表5:中国外汇储备月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9月社融增量规模低于市场预期: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存量社融规模308.05万亿元,同比增速10%,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5693亿元。从供给端看,局部金融风险持续发酵,防风险任务下,银行风险偏好处于低位,放贷意愿不足;从需求端看,受成本上升和需求不足的双重挤压,9月制造业PMI降至临界值以下,房地产投资、销售持续降温,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表内融资方面,社融口径信贷3个月延续少增。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78万亿元,同比少增1397亿元,银行继续以票冲贷。表外融资方面,非标持续压降态势。9月表外融资减少2136亿元,同比多减2163亿元。其中,新增未贴现票据15亿元,同比少增1488亿元,双控减产、成本攀升,实体经济不活跃,企业开票需求下降。信托贷款减少2129亿元,同比多减970亿元,9月信托到期量显著高于8月,加之地产降温、监管有意整顿信托异地业务,压降态势延续。其他融资方面,政府债发行提速,但受制于高基数仍延续少增。9月政府债券净融资8109亿元,但受高基数的影响,同比少增2007亿元。7月政治局会议以来,政府债发行节奏提速,据报道专项债需在11月底前发行完毕,不再为12月预留额度。2021年专项债额度3.47万亿元,赤字规模3.57万亿元,截至9月末,专项债剩余额度1.1万亿元,假设专项债10-11月平滑发行,国债和一般债10-12月平滑发行,预计10、11月政府债月均净融资接近1.1万亿元,将成为四季度社融的主要支撑项。
图表6:社会融资新增规模月度变化量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少增,政策筑底助力信贷边际改善: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8万亿元,同比少增1397亿元。前期已有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落地,近期监管层吹风“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政策筑底,信贷有望边际改善。企业贷款方面,短贷和票据融资多增,中长期贷款延续三个月少增。9月新增企业贷款9803亿元,同比多增345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多增552亿元、少增3732亿元、多增3985亿元。表内票据融资连续四个月大幅多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少增,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上游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对下游企业的利润形成压制,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居民贷款方面,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持续少增。9月新增居民贷款7886亿元,同比少增17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3219亿元,同比少增175亿元,少增额度有所收窄,9月服务业PMI指数环比回升,或因中秋假期带动;8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667亿元,同比少增1695亿元,主因地产调控形势严峻,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两年平均月同比降至-15.3%,较前值下滑10.2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政策方面,9月27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均提到“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部分地区银行下调房贷利率,合理住房贷款有望开闸。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以及国家释放产能,打击大宗商品炒作之风,通胀对货币政策制约逐步减弱。
图表7: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月度变化量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宽信用窗口正在打开,通胀对货币政策制约逐步减弱: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M2同比增速8.3%,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跨节资金需求增加,为应对短期资金面扰动,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自9.17以来多次开展14天逆回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结构来看,1)居民存款新增2.1万亿元,同比多增1240亿元。2)企业存款新增5192亿元,受2020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同比大幅少增4917亿元。3)财政存款减少5031亿元,同比少减3286亿元。9月为财政投放大月,财政资金划转效率高,财政存款向企业和居民存款转化。4)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669亿元,同比少减2508亿元。季末为了应对考核,银行将理财转化为一般存款,非银存款向居民企业存款转化。数据显示,9月M1同比增速3.7%,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和居民投资意愿谨慎,加之近期地产降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居民的购房热情。M1和M2同比增速差扩大,实体经济活力不足。宽信用窗口正在打开,未来取决于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基建和房地产作为宽信用的两大传统渠道,在当前降杠杆和防风险的大背景下均难以发力,叠加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构成宽信用的制约。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以及国家释放产能,打击大宗商品炒作之风,通胀对货币政策制约逐步减弱。
图表8:M1和M2月度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企业效益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5%。分三大门类看,前三季度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制造业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分产品来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8%。分经济类型看,2021年前三季度,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股份制企业增长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6%;私营企业增长13.1%。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051亿元,同比增长49.5%,两年平均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专家表示,8月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在价格支撑下继续保持在较高增速区间,但上下游分化继续加剧。进入9月,能耗双控措施收紧,工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对盈利驱动持续减弱;价格方面,9月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震荡,对企业盈利支撑效应犹在,但也使得上下游分化格局加大;在利润率方面,上游采矿业继续支撑整体工业企业利润率走强,制造业利润率延续回落。因此,整体来看,9月的企业盈利增速继续边际放缓,回归稳固增长态势。
图表9: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7827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8%;9月份环比增长0.17%。分领域看,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0.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7.2%。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3.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4%、6.6%。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8%、38.5%;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8%、23.7%。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10.5%;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1.4%、10.4%。专家表示,9月专项债发行继续放量,新增专项债发行5230亿元,高于8月的4896亿元和7月的3403亿元。但是,部分地区限电限产也影响了建筑业活动,9月建筑业PMI录得57.5%,低于上月3个百分点。但从用工情况和市场预期看,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和订单较为乐观。9月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2.6%和60.1%,高于上月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企业用工量继续增加,企业对近期行业发展持续看好。随着专项债发行提速,预计基建活动将继续回暖。
图表1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房地产投资继续回落,金融领域是房地产调控重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测算,2021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68亿元,同比增长8.8%;比2019年1-9月份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84906亿元,增长10.9%。施工方面,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280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56884万平方米,增长8.2%。房屋新开工面积152944万平方米,下降4.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3374万平方米,下降3.3%。销售方面,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30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比2019年1-9月份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4.6%,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1.4%。资金方面,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1486亿元,同比增长11.1%;比2019年1-9月份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7.7%。其中,国内贷款18770亿元,下降8.4%;利用外资59亿元,下降36.9%;自筹资金47212亿元,增长6.1%;定金及预收款56689亿元,增长25.6%;个人按揭贷款24124亿元,增长10.7%。专家表示,2021年开发商投资增速走势,主要依赖于销售回款。7月底以来,北上广、杭州、东莞等重点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均出现边际收紧。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31%,比7月的-4%和8月的-22%进一步下滑。销售回款增速大幅下滑,将限制开发商施工节奏,开发投资增速将继续缓步下行。
图表11: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升级类和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33亿元,同比增长4.4%,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8%,加快2.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前三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5888亿元,同比增长16.5%,两年平均增长3.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169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3.8%。按消费类型分,前三季度商品零售285307亿元,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4.5%;餐饮收入32750亿元,同比增长29.8%,两年平均下降0.6%。按商品类别分,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6%、28.6%、21.7%;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4%、20.6%、16%。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1871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042亿元,同比增长1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专家表示,从国庆黄金周数据来看,在疫情扰动仍存的情况下,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尚在缓慢修复。一方面,电影票房收入逼近2019年的历史纪录;另一方面,网联和银联处理的支付交易突破10万亿元,日均笔数和日均金额同比再创新高。在消费端改善的带动下,虽然下行压力仍存,但机构普遍预计,四季度整体消费增长将较三季度有所好转。
图表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2021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1430亿元,同比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320940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450761亿元,同比增长9.5%。受疫情、汛情、基数等多重影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从累计增速看仍稳定在合理区间,彰显出经济整体的韧性和活力。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恢复取得了积极成效。尽管三季度经济增速受到疫情、汛情以及基数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所回落,但我国经济发展还是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三季度以来,局部性疫情出现对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生产端企业成本上升与需求端恢复较弱的双重压力下,经济修复的动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展望四季度,随着中央多次强调“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托底经济稳增长的预期不断强化,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GDP增速将跌破6%,但政策环境将保持适度宽松,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无忧。
图表13: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4:2020-2021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季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