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

2021-11-15

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专题报告

前三季度各地经济保持复苏态势,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近期,全国31个省份相继公布了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成为观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扇窗口。数据显示,各地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显现,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排名可以发现,前三季度排名前六的经济强省,各自的经济总量均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榜单的前列,是稳居第一梯队的“粤老大”和“苏大强”,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GDP均超过8万亿元,首次进入“八万亿俱乐部”。山东、浙江、河南分别首次跨越6万亿元、5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共有15个省份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总体来看,GDP前十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这一排名和2020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湖北在2021年迎头赶上,前三季度GDP总量交出了第8名的好成绩,同比增速高达18.7%,排名全国第一。

图表1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省GDP总量排名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前三季度10省份增速跑赢全国,东部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效果明显:从前三季度GDP增速来看,全国31个省份中,湖北、海南、北京、浙江、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重庆等10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上海GDP增速则与全国持平。其中,湖北因低基数效应以18.7%的增速遥遥领先,经济持续复苏,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海南增速12.8%紧随其后,北京增速10.7%居第三。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效应明显。受益于自贸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加持,海南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此次三季度经济“摸底考”,海南成绩亮眼,增速12.8%仅次于湖北。从两年平均增速的数据来看,6.8%的平均增速更是领先全国。这主要是由于海南的服务业发展较快,前三季度海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1.3%,两年平均增长9.3%。增速“十强”中的江苏、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1%;浙江着力推动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24.2%,两年平均增长19.2%。中部地区中,除了湖北以外,山西表现亮眼。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受煤炭需求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前三季度山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外贸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前三季度山西进出口总额达1703.4亿元,同比增长76.8%,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受2020年基数较高以及零星散发的疫情影响,除重庆外,前三季度西部省份GDP增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表2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省GDP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3:湖北省GDP增速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四城市前三季度GDP突破2万亿,重要城市经济引领作用显著:从各大城市的2021年三季报来看,有四个城市的前三季度GDP总量均超过了2万亿元,“北上广深”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其中,上海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4.6%。北京前三季度GDP29753亿元,也正在逼近3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5.3%。上海增速领先的背后,是创新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加速度”效应。前三季度,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9%,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新能源分别同比增长2.3倍、29.2%27.2%。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第二的北京,发展新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结构转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达到38.7%,两年平均增速为17.7%。同时,医药、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分别增长3.3倍、1.4倍、1.1倍。来自华南的两个一线城市深圳和广州前三季度GDP超过了2万亿大关,分列三、四位。其中,深圳GDP总量达到21791.18亿元,继续位居第三。广州GDP总量为20029.12亿元,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5.3%。此外,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杭州均达到了6.6%,在十强城市中并列榜首。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增强,包括高铁等硬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增长要素进一步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发展势头良好。

图表4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城市GDP总量TOP10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5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四大一线城市经济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地区三季度GDP亮眼,其中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跑赢全国,上海市持平。从这张“成绩单”上看,长三角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新动能引擎强劲,这离不开发展理念的转换。“创新”“双循环”“绿色低碳”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识。长三角,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全域,以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2.2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接近全国1/4GDP,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前三季度GDP来看,江苏84895.7亿元,同比增长10.2%;浙江52853亿元,同比增长10.6%;安徽31874.8亿元,同比增长10.2%;上海30866.73亿元,同比增长9.8%。长三角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国其他城市群。而在经济增长中,创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最为重视的一环。紧盯核心产业链招商,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是“苏大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秘诀之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江苏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9.4%20.7%,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平均水平3.64.9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浙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前三季度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6.8%,增速比营业收入高8.1个百分点,一大批未来工厂的建成投用描绘出“浙江制造”新图景。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匹“黑马”,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前三季度,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持续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8.4个百分点。


图表6: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双循环”带动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产业创新升级效果显著:2021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在“一体化”大背景下,“轨道上的长三角”日益成形,“双循环”带动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据悉,2021年长三角铁路建设继续“高歌猛进”,投资规模保持高位运行,全年投资预计在750亿元以上,计划开通新线里程833公里,开工项目11个、投产重点项目6个。交通一体化,加速了经济一体化发展。20211022日,中欧班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列搭载了100标箱、价值700多万美元的货物从苏州首发,搭载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货物,一起“包火车”去欧洲,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进出口企业开辟了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新通道。长三角位于临海区域,拥有16个亿吨级港口以及淮河、长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助力“铁海联运”“公铁联运”发挥出最大效能,不仅畅通了经济的内循环,也让作为国际贸易窗口的长三角在国际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三季度,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上海企业表现出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韧性,助力外贸总额创新高。面对国际海运问题,浙江创新开发“集装箱一件事在线”“海外物流智慧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前三季度全省外贸出口增长19.5%。江苏是制造大省、开放大省,前三季度外贸持续向好,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借助“一带一路”机遇和自贸区发展,前三季度安徽进出口总额近5000亿元,增速居长三角地区第一。2021115-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通过对接进博会重点展区,长三角地区实时把握新的核心增长点,走在行业发展前沿,以前向产业的带动和后向产业的价值溢出,进一步促进整个地区产业创新升级。

图表7: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的奋斗目标。在“双碳”目标下,长三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积极实践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上海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出炉,为绿色经济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10.7%12.5%,合计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绿色制造业加速发展。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3D打印设备、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工业机器人等绿色低碳智能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江苏省打好“双碳”硬仗,工业企业勇当探路“先锋”。前三季度,远景能源风电项目标量为6208.7MW,居全国第一。江苏同时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升级改造,构建坚强韧性、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安徽则依托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能、水电等技术优势及产业化基础,加快在全省实现科学合理布局。前三季度,安徽446种工业产品中,有251种产量两年平均保持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4.2%,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3.4%。专家表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之一。这就要求该地区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有效发挥经济发展“稳定盘”、自主创新“发动机”、扩大开放“探路者”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图表8: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数字经济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竞争优势显著高于其他重点区域: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通过现代信息网络的载体,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使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重构。数字经济具有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的显著特征,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风起云涌、高歌猛进。数字经济是推动长三角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内在要求,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加快经济复苏、打造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取得新突破,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0.83万亿元,比2019年高2.23万亿元,占长三角GDP规模总量的44.26%,比2019年高3.26个百分点。以浙江省为例,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6%,高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20207.8%的全国总体水平和202510%的预期目标。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仍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助力长三角疫情期间率先复苏,是应对巨大外部冲击时的重要保障,是锻造长三角经济韧性的重要力量。新冠疫情期间,长三角数字经济优势凸显,如杭州首创推出“杭州健康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解决异地互信问题,助力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后续如货车通行证、数字化消费券等数字化工具陆续推出,成为高效、便捷、低成本促进区域经济恢复的重要方式。

图表92020年全国四大城市群数字经济规模对比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近三成,“数字长三角”时代即将到来:2021年1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联合发布《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报告指出,长三角抢抓数字经济变革时间窗口,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占区域GDP比重约44%,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的28%,其中,数字产业化占比达26%,产业数字化占比达74%。围绕打造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长三角各地前瞻布局、高位规划,共谋共建这条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数字长三角”时代即将到来。专家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分类有序推进和重点突破,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可以率先突破。落实到数字长三角上来,则是要先协同做好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最新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建成5G基站达到22.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26.9%,超过四分之一。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改造加快提升,已基本完成网络设施下一代互联网(IPv6)改造。同时,长三角聚焦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拓展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成为数字化治理规则和实践的标杆地区。早在2019年,长三角地区就通过政务服务数据跨区域融通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根据最新《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长三角主要城市在线办理和在线服务能力均位于全国前列。另外,无锡、南京、芜湖等也陆续启动了城市大脑的相关部署和建设,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等项目建设。

图表10:全国及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12020年中国部分省份产业数字化对比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长三角各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长三角“两步走”中实现“第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应充分借助数字经济发展所释放的红利,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确保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目标如期实现。长三角各省市结合地方实际设定数字经济发展目标,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路径。《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数字化转型”单列一章,提出要着力营造智慧便利的数字生活,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要深化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领域融合创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提出到2035年,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80%以上。《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江苏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积极规划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南京数字经济GDP占比在2022年要达到56%,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合肥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合肥市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50%以上,对于正在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第一区”的合肥包河区,力争三年内使数字经济对GDP贡献度达到60%以上。


图表12:长三角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及目标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海超港深重返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南北分化延续:2021年11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报告对2021年中国两岸四地291个城市进行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头部城市格局稳定。与2020年相比,30强城市中前15名变化不大,15-30名则有明显微调。前三甲城市中,上海从2020年的第三名升至榜首,超越港、深。虽然三城席次有所调整,但沪、深、港三城包揽三强的局面多年未变。其余30强城市中,厦门上升3名,东莞、重庆、台中各上升两个名次,升幅较大。高雄、珠海均爬升一位。近两年呼声较高的青岛、合肥在本次排名中分别下降了3个名次。郑州、济南下降1个名次。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南北分化的趋势仍在延续。根据报告显示,南方161个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1.35名,北方130个城市的排名平均下降1.68名。具体来看,南方城市有49个处于下降状态,有29个城市保持不变,有83个城市处于上升状态,并且上升的幅度显著高于下降的幅度;北方城市有63个处于下降状态,有12个维持不变,有55个处于上升状态,且上升的幅度要低于下降的幅度。另外,东西相比,“东降中升”的特点开始出现。具体来讲,东部城市排名平均下降1.42名,中部城市平均上升2.25名。中部有25个城市处于下降状态,有46个城市处于上升状态。西部城市排名基本维持不变,仅平均上升0.07名,但是区域内部差异巨大。


图表13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TOP10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4202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TOP10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面貌,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貌。2021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快于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0.8%10.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4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在恢复中迈向高质量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进一步彰显。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态势没有变。值得关注的是,从各地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业制造业向高端挺进,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专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复苏的艰难时期,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主动调控、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缺芯、缺电等叠加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地区还可能遇到散发疫情的挑战。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和克服困难,帮助企业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积极寻找新动能,推动经济继续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