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证券法实施两周年,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
2022-03-07
前2月IPO过会率近92%,注册制下现场督导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同花顺统计显示,2022年1-2月A股IPO首发上会企业共62家,其中,57家通过,4家未通过,1家暂缓审议。1-2月IPO首发整体的通过率为91.94%。被否的4家IPO企业主要分布在主板(2家)和创业板(2家)。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注册制的推进,IPO项目被现场督导的频率越来越高。两家被否的创业板IPO都经历了现场督导,且发现了不少问题,两家创业板公司IPO被否的审核关注点主要涉及:创业板定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基础规范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股权代持/股份权属问题、毛利率等方面。现场督导主要是指针对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由深交所根据需要对该企业的保荐人以及相关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进行现场监督、核查和指导的行为。现场督导主要针对保荐人实施。据了解,2022年首次现场检查启动后,创业板4家抽中企业已有3家撤回,监管震慑作用明显。而同为上市审核全链条监管中重要一环的现场督导,与审核问询协同联动,同样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在审核阶段被抽中现场督导的创业板企业新特电气,虽然已顺利过会,但在注册阶段被现场督导发现的成本核算问题再被追问。现场督导始自2014年,截至目前,IPO抽样检查已超过30次。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度,要求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证监会制定上述规定,是为了贯彻落实修法精神,做好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严把IPO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图表1:A股IPO审核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2:A股IPO过会率月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3:2022年1-2月4家被否IPO企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4:深交所对于需要IPO现场检查的四种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前2月44家企业A股上市募资1292亿元,江苏广东上海领先:2022年1-2月,沪深两市共计新增44家上市企业,合计募集资金1291.82亿元,其中主板和创业板有30家企业上市,科创板则有14家企业上市。从归属地来看,上市企业分布于16个省份、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其中,江苏省排名首位,有11家企业完成上市,广东省紧随其后,有6家企业上市。上海市列第三名,有5家企业完成上市。从单只个股募资金额来看,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移动、晶科能源、翱捷科技、三元生物、铜冠铜箔,募资金额分别为519.81亿元、100亿元、68.83亿元、36.86亿元和35.79亿元,分别归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江西省、上海市、山东省、安徽省。具体从归属地来看,江苏省有11家登陆A股。其中,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分别为东微半导、亚信安全、创耀科技、亚虹医药、国芯科技;有泰慕士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有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分别为纽泰格、标榜股份、骏成科技、采纳股份、益客食品。上述11家企业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39.21亿元。广东省有6家企业登陆A股。其中,2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分别为纬德信息、希荻微;有粤海饲料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有3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分别为大族数控、奕东电子、星辉环材。上述6家企业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5.63亿元。
图表5:A股IPO上市企业数量及募资额月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月共有8家券商瓜分IPO承销蛋糕,大族数控上市首日即破发: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月的IPO主承销蛋糕由8家券商瓜分,分别是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联合、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广发证券、安信证券、华龙证券,合计募集资金125.01亿元。中信证券完成4家IPO承销,其中1家为联席主承销。海通证券、华泰联合均独立完成了2家IPO主承销。中信证券无疑是2月的大赢家,共帮助比依股份、金徽股份、大族数控、宏英智能四家完成了IPO(其中金徽股份为与华龙证券合作承销)。收入方面,2月8家券商一共在IPO领域瓜分收入6.95亿元。中信证券以合计2.6亿元排名第一,申万宏源以1.32亿元排名第二。中信证券和申万宏源也是唯二两家首发承销收入超过1亿元的券商。值得关注的是,大族数控为2月IPO中的明星公司,是“激光茅”大族激光的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前,大族数控作为大族激光下属PCB独立业务板块,主营为PCB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PCB专用设备企业中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之一。2020年11月,大族激光发布公告,拟分拆子公司大族数控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月28日,大族数控成功实现上市,募集资金32.15亿元,是当月最大规模的IPO。但是,大族数控发行价高达每股76.56元,在年内上市的新股中高居第五位;在创业板新股中则位列第二位,仅次于三元生物。其发行市盈率达到108.4倍,高于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动态市盈率34.26倍和可比上市公司PE均值89.84倍。2月28日,大族数控上市当日以发行价76.56元平开,随后直线跳水,最终收跌13.58%,报66.16元。按照收盘价计算,中一签亏损5200元,成为虎年第一只上市首日破发新股。
图表6:2022年2月券商IPO保荐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交所开市百天稳健运行,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制度性红利:2021年11月15日,肩负“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使命的北交所正式开市;2022年2月22日,“集齐”84家上市公司的北交所稳健运行已达“百天”。北交所开市以来,各市场主体踊跃参与。机构投资者积极发行相关基金产品,用实际行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享受制度性红利。也有个人投资者兴奋地晒出“战绩图”,投资北交所相关产品、个股收获颇丰。同时,北交所也为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平台,助力其快速发展。北交所开市100天里,共有84只个股上市。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一半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五分之一。从2月22日收盘数据来看,北交所总市值2304亿元。其中,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值合计345亿元,占北交所总市值的15%。统计显示,北交所市值10亿元以上的公司共60家,其中11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近五分之一。而市值50亿元以上的公司共8家,有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占到近三分之一。从市值表现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市值较高的是长虹能源(836239.BJ)和观典防务(832317.BJ),市值分别为80.28亿元、51.97亿元。其中,长虹能源市值在84家公司中位列第五,仅次于“涨停王”森萱医药(830946.BJ),距离北交所“市值一哥”贝特瑞(835185.BJ)580亿元的身价尚有不小的差距。
图表7:北交所市值排名前十家公司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中小企业上市北交所热情高涨,机构调研北交所上市公司积极性显著提升:从融资效能的角度来看,据统计,北交所企业平均首发融资规模2亿元,平均公开发行市盈率24倍;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目前北交所企业平均市盈率为47倍左右。另据统计,目前北交所拟上市企业中,在辅导企业有287家,其中有174家是在2021年9月北交所宣布设立之后申请上市辅导的。由此来看,广大中小企业对于北交所上市的热情较为高涨。从北交所受理企业的基本面来看,平均营收规模3.47亿元,净利润超4000万,整体来看符合北交所的定位,包括从研发水平,也比较符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随着北交所的不断发展,当前市场关注度逐渐提升,相应对新上市公司战略配售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按照上市时间对北交所当前公司进行分批统计,观察精选层成立以来板块新上市公司战略配售的情况。通过统计可以看出,随着北交所的发展,各批次上市公司战略配售参与家数整体呈上升态势,第四批公司(主要为北交所开市后上市公司)平均战略配售参与家数可达7.3家,已经较为接近10家战略配售的上限。与此同时,北交所的开市也使得北交所企业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提升。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自北交所开市以来,有18家企业的机构调研数量超过了10次;其中一些优质标的更是获得了机构的踊跃调研,截至目前,机构调研数量超过40次的北交所企业包括创远仪器、晶赛科技、同惠电子、吉冈精密、锦好医疗等。
图表8:北交所各批次上市公司平均战略配售投资者家数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9:北交所上市公司机构调研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1月A股市场输出稳定,VC/PE机构渗透率超七成:根据投中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1月,共计35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上市,IPO数量同比下降33.96%,环比下降40.68%;募资总额1107亿元,IPO规模同比上涨1.52倍,环比上涨1%。A股市场方面,1月内地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IPO募资规模最大市场,占全球IPO募资规模的95.75%;港股市场方面,1月中国企业香港IPO数量4家,其中“AI+制造业第一股”创新奇智上市;美股市场则无中国企业挂牌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自2021年7月开始,中企赴美IPO脚步就已经开始放缓,零氪科技、Soul等企业均在上市前夕取消上市计划,在经济金融领域摩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概股赴美上市面临的监管环境势必将日益严峻。2022年1月,募资规模前十大IPO项目均在25亿元以上,占1月整体募资的79.15%,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IT及信息化行业。IPO当日市值前十大IPO项目中,中国移动以12340.7亿元市值位居榜首。统计显示,2022年1月,共25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实现上市,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71.43%,其中,科创板和北交所VC/PE机构IPO渗透率均为100%。1月VC/PE机构IPO账面退出回报规模为941亿元,环比下降16.21%,主要集中IT及信息化、医疗健康、制造业等热门投资领域。平均账面回报率有所上升,环比上涨7.56%。
图表10:全球市场中企IPO数量及募资规模
资料来源:投中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1:2022年1月IPO交易板块退出分析
资料来源:投中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2:VC/PE机构IPO退出账面回报情况
资料来源:投中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3:2022年1月中企IPO上市当日市值TOP10
资料来源:投中研究院,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三桶油”将在A股市场聚首,中海油有望成为年内第二大IPO项目:继三大电信运营商齐聚A股后,“三桶油”也将在A股市场聚首。2022年2月24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公告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A股首发申请获通过。据招股书披露,中海油拟登陆沪市主板,发行不超过26亿股,募资不超过350亿元,用于多个油田开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中海油是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系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及天然气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集团之一。中海油与中石油、中石化并称为“三桶油”。作为红筹股,中海油早在2001年2月就已在港交所上市。2013年9月18日,中海油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1年,中海油启动回A程序。2021年9月,中海油表示计划发行人民币股份并于上交所主板上市。10月,中海油美国存托股份已从纽交所退市,一个月后,公司递交A股上市的申报稿。对回归A股,中海油曾表示,这将使公司在维持国际发展战略的同时,通过股权融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完善资本架构,提升企业形象、更好地满足公司资本支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来,A股IPO融资规模同比显著上升,除了IPO市场保持活跃外,巨型IPO也是推手之一。1月5日,中国移动正式回归A股,募资520亿元成为A股近十年来最大IPO。而此次中海油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50亿元,有望成为继中国移动之后年内第二大IPO落地项目,也是近十年来A股第四大IPO项目。
图表14:近十年来A股市场IPO募资规模TOP10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5:中海油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6:中海油A股IPO募集资金主要用途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中海油业绩增长显著加快,国际局势及油价走势对“三桶油”影响重大:一直以来,“三桶油”都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经常放在一起比较,而随着中海油回归A股,无论在油气领域还是在资本市场,“三桶油”之间的较量将更加清晰与直接。早在2016年,中海油的净利润在三桶油里还排在末尾,甚至连其他两家的零头都没有,而到了2017年,中海油净利润(247亿)便开始超过了中石油(227.93亿)。随后,在2018到2020年,中海油乘胜追击,不仅大幅度超越中石油保持第二位,还缩小了与中石化的差距。中海油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海油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77.1亿元、2331.99亿元、1553.73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526.75亿元、610.45亿元、249.56亿元。2021年,受油价上涨和需求回暖提振,全球各大石油公司集体“回血”,财务状况持续改善,中石油、中石化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根据两家公司发布的业绩预报来看,中石油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达到900亿元至940亿元,同比增长374%-395%,创近7年最高水平。中石化则预计净利润将达到664.24亿元至724.24亿元,同比增长101%-119%,业绩创近十年最好水平。目前,中海油仍未公布业绩预告,根据中期报告,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33.3亿元,同比增长221%。由此来看,中海油的全年成绩单或将超出市场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三桶油”的短期上涨空间,取决于国际油价还有多少冲高动能,因为地缘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不确定性主导市场,一旦局势开始缓和,油价势必要调整。股价始终具备自身盈利能力的支撑,但也不是完全由业绩决定,所以三桶油之后的表现,还有待时间检验。
图表17:近十年来“三桶油”净利润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新证券法实施两周年,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施行。修订后的证券法按照全面推行注册制的基本定位,对于证券发行注册制进行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规定,包括精简优化证券发行条件、调整证券发行程序、强化证券发行信息披露,同时为实践中注册制的分步实施留出制度空间。2022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已满两周年。两年来,从科创板的扩容,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再到北交所正式开业,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逐步从增强市场推向存量市场,2022年则将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包容性显著增强,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两年来,科创板快速扩容,大量科技型企业纷纷借助其登陆资本市场,彻底改变了A股过去以金融、周期等企业为主的行业结构,凸显了新经济和硬科技的属性,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391家,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391家科创板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新证券法实施以来,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创新的能力显著加强,市场的违法成本显著提升,信披质量不断改善,投资者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整个资本市场的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