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多项数据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有望合理增长

2022-06-20

5月PMI触底回升,企稳回升趋势渐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8%,比上月上升5.9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8.4%,比上月上升5.7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统计局专家表示,三大采购经理指数同步回升,虽低于临界点,但均明显高于上月。虽然近期疫情形势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我国经济景气水平较4月份有所改善。5月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复工复产逐步推进,调查的21个行业中,PMI位于扩张区间的行业由上月的9个增加至12个,制造业景气面呈现积极变化。同时,产需两端有所恢复。5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7%和48.2%,比上月回升5.3和5.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产需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恢复动力仍有待增强。从行业情况看,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各规模企业PMI同步回升。大型企业PMI为51%,高于上月2.9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价格指数继续回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5.8%,低于上月8.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55%,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涨幅有所收窄,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和政策全面发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有望进一步反弹。因此,生产指数后续持续回升概率较大,将带动PMI上涨至荣枯线上方。

 

图表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势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PPI延续涨幅回落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下降0.2%。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0.5%。1至5月平均,PPI同比上涨8.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统计局专家表示,5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CPI环比转降,同比涨幅保持稳定。5月份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继续回落,主要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5月CPI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符合季节性规律,也与疫情缓解后市场供应充足、需求较为温和有关。猪肉价格、蔬菜价格以及粮食价格等对CPI影响较大的几类商品价格波动明显。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2%,受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面粉、粮食制品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均有上涨。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上涨0.6%。PPI方面,一是全国疫情得到控制、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显效,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保障煤炭供应,推动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二是翘尾因素影响减弱。据测算,在5月份6.4%的同比涨幅中,2021年同期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4.1个百分点,明显低于4月份。目前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并不大。PPI翘尾因素持续回落、保供稳价政策等共同决定了下半年PPI回落的大方向,企业面临的原材料价格压力会有所缓解。下半年CPI大概率上行但上行空间有限。

 

图表2:CPI/PPI月度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5月份进出口增幅均大超预期,海外需求仍保持旺盛:5月份,出口不仅强烈反弹,而且增幅大超预期。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速较4月份回升达13个百分点,且远超出同比增长8%的市场一致预期。前5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3.5%,实现两位数的较高增速。海关总署专家表示,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特别是5月当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环比增长了近20%,上海等相关地区进出口明显恢复。海关总署同日公布的货运监管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货运量16050.3万吨,也较4月份的14586.5万吨实现了增长。机构分析认为,4月份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冲击之下,一些出口企业生产停滞,订单积压;商品难以外运,库存被动累积。从5月下半月以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正常,原先积压的订单开始处理,出口企业也加快了在手订单的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5月份出口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海外需求保持旺盛也被视为推动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较快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9%、15.6%,欧美市场需求仍然强劲。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进口同比增长4.1%,4月份则为零增长,同样实现了超预期的回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疫情缓解、内需回暖,拉动进口增速有所回升。企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带动工业生产回暖,提振企业进口需求;同时,物流堵点逐步打通,也带动进口货运量增速加快。

 

图表3:中国进出口月度增长情况(按美元计)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前5月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预示中国经济开始回归正常轨道:出口数据的“报复性反弹”“大超预期”,显示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专家认为,我国外贸韧性有很多因素支撑。从出口产品来看,产品质量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多;从出口对象来看,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增多;从企业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2%、17.4%、12.9%。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齐头并进,1-5月,无论是对传统市场出口,还是对新兴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从外贸主体来看,我国外贸主体活力也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更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比重,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持续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当下,不少外贸企业选择内外贸“两手抓”。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运费居高不下等问题,企业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疫情前,企业出口和内销占比为90%和10%,目前企业出口和内销占比已然变为55%和45%。总体来看,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的情况下,5月份包括外贸数据在内的多项经济数据开始全面回暖,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回归正常轨道。

 

图表4:2022年1-5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比重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5月外汇储备结束“4连跌”,宏观经济稳定恢复起到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8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81亿美元,升幅为0.26%。5月份外汇储备规模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月的回落,为第二十五个月保持在3.1万亿美元之上。外汇储备规模的回升,主要由估值增加引起。外汇局专家表示,5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受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及预期、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地缘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下跌,主要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增加,与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各项政策发挥效果,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更加坚实,将对外汇储备规模稳定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美国通胀上升势头有所放缓,近期美元指数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有所转变,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我国国内生产仍然具有优势,货物贸易有望保持合理顺差规模;国际投资者看好我国发展前景,北向资金整体呈现净流入态势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稳定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图表5: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月度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贷款增多及政府放量发债助力社融增长,预计货币宽松政策将延续: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统计,2022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专家表示,5月社融总体数量上行,主要是贷款上升和政府债券发行放量带来的,而影子银行平稳运行也给社会融资总量带来积极影响。5月份社融增速回升,货币政策总基调继续宽松。2022年1-5月份累计新增社融增速12.2%,比上月上行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增速-0.99%,比上月增加4.4个百分点。整体来说社会融资上行是管理层稳增长措施的延续,我国金融机构在下游需求较弱的情况下努力完成信贷的同比增长。社融结构仍然较差。新增贷款规模上行,主要是银行信贷和政府债券发行带来的,而委托、信托、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均负增长。银行的信贷结构并不优秀,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据过多的份额。从金融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和财政为了达成稳增长目的而进行努力,但是下游需求仍然较弱,预计这种弱势需要持续的政策改变和资金投入才能转变。政府债券前置,发放速度加快。5月份政府债券融资额达到1.06万亿元。政府发债时间的前置使得政府债券融资额已经与2020年相当,并且6月份发行速度不会减缓。展望后市,预计宽信用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现阶段仍然属于货币政策的后续观察期,鉴于新冠疫情仍热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同时高频数据并没有快速好转,后续预计宽松政策持续。

 

图表6:社会融资新增规模月度变化量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企业部门贷款需求提升明显,宽信用政策信号持续释放: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2022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87万亿元,同比多增2326亿元。分部门看,5月住户贷款增加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729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1亿元,同比少增163亿元。存款方面,截至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5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人民币存款余额246.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1.6个百分点。2022年前5个月,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13.99万亿元,同比多增3.8万亿元。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活动有所回暖,叠加近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企业部门的新增贷款需求有所提升。其中票据融资新增7129亿元,同比多增5591亿元,短期贷款新增2642亿元,同比多增3286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是企业贷款需求提升的主要原因。专家表示,前期央行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投放力度,政策托底力度加大,释放宽信用信号。6月初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复工复产,经济基本面呈现弱复苏态势。展望未来,6月份的信贷社融数据有望进一步改善。

 

图表7: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月度变化量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央行降准后释放长期资金,预计6月金融数据仍有强劲表现: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分别同比增长11.1%、4.6%,M2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M1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5月M2同比增速环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创近两年新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流动性水平相对充裕,央行4月25日降准,上缴结存利润,释放长期资金,银行从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二是财政支出加快,5月财政存款新增5592亿元,同比少增3665亿元,相当于降低了货币回笼力度;三是2021年5月M2增长8.3%,基数较低。机构分析认为,5月贷款多增推高存款派生,加之财政支出力度明显加大,财政存款大幅少增,月末M2同比升至11.1%,较上月末大幅加快0.6个百分点,5月M2加速是宽信用发力的又一标志。另外,M1同比增长4.6%,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与楼市处于“寒潮”直接相关,同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有待进一步修复,也是M1增速持续低位运行的原因。展望未来,6月金融数据会有季节性冲量,加之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特别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将进一步扩大,预计6月金融数据会继续有较强劲的表现,从而打破年初以来“一起一伏”的规律。


图表8:M1和M2月度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央行,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工业生产由降转增,预计将在第三季度有明显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好于上月的-2.9%,超出市场预期;环比增长5.61%,为2020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制造业增速回正成为主要拉动力量。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同比增长0.1%,大幅好于上月的-4.6%,复工复产进程加快以及出口增速回升,成为主要推动因素。汽车制造业由上月的-31.8%收窄至-7%,改善幅度最为明显。采矿业同比增长7%,低于上月的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2%,低于上月的1.5%。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降幅收窄1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负增长。当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1%,高于上月7.1个百分点,但连续第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历史上首次出现。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表现较好,其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8%、5.5%。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月份为-8.1%。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强大,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工业生产和供应链问题,目前在打通供应链堵点、企业减负方面已有诸多举措。此外,由于疫情对供应链冲击减弱,且传统上夏季外需偏强,因此工业生产有望在4月触底后迅速恢复,工业增加值预计在6-9月将取得较强增长。

 

图表9: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5月消费略有好转,但短期内疫情冲击因素仍难消除: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205亿元,同比下降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42亿元,同比下降6.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0535亿元,同比下降5%;餐饮收入3012亿元,同比下降21.1%。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3%、7.7%。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同比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1-4月提高1.1个百分点。机构分析认为,消费之所以没有出现报复性反弹,主要受以下因素拖累:一是疫情冲击尚未扭转,消费场景仍然受限。5月以来,疫情冲击有所减弱,但仍然呈点状、散发状态,特别是密接病例降幅不大,致使线下接触型的服务型消费受到较大抑制。如餐饮消费同比下降21.1%,较上月的-22.7%有所收窄,并未明显改观。二是经济主体预期悲观,消费意愿低迷。抗疫进入第三年,不少家庭和企业的储蓄和积累被不断消耗,抗冲击能力下降,且居民对未来预期转弱,从而导致储蓄意愿上升,消费意愿下降。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已经上升至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4月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指数均降至1990年代初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短期内疫情冲击导致的消费意愿较低现象仍将无法消除,提升信心和转变预期应是政策发力的根本目的。


图表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基建投资托底,制造业投资边际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分领域看,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4.9%、10.8%。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0.4%、29.3%;高技术服务业中,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0.1%、14.9%。从结构来看,基建投资累计增速和当月同比增速均有回升,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累计增速放缓,单月略有改善。1-5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7%,高于1-4月6.5%。单月同比增速由上月的3%回升至7.2%。5月以来,政策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求专项债加快发行及落地使用,基建资金来源得到补充,基建投资作为稳投资抓手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5月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下降43%,重卡同比下降71%,降幅均较上月有所收窄。1-5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低于1-4月的12.2%,基本符合预期。单月同比增速则由上月的6.4%小幅回升至7.1%。5月制造业PMI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仅由53.3%小幅回升至53.9%,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由55.8%下降至48.6%,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制造业企业是否重拾信心,还需要后续数据验证。


图表1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下行趋势,多地加大稳楼市政策实施力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同比下降4%;其中,住宅投资39521亿元,同比下降3%。统计局表示,目前来看,应该说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下行态势。从销售情况来看,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23.6%和31.5%,降幅比1-4月扩大了2.7和2个百分点。从建设情况来看,前5个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0.6%,降幅扩大4.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降幅比1-4月扩大1.3个百分点。从资金情况来看,前5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8%,降幅扩大2.2个百分点。专家表示,尽管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因城施策,积极推进保障房和长租房建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近期各地也在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之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居民购房负担降低,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趋稳。从近期的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比较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趋稳,相信下半年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逐步显现。当然,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还是要坚持房住不炒,还是要坚持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图表12: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5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9%,整体就业呈改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5%;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2%。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5.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9%。5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2小时。从就业重点群体看,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达到5.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就业基本盘总体改善。5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员调查失业率为6.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这部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私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居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5月份农民工群体就业改善,也反映出经济运行出现改善,稳就业政策措施显效。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总体失业率还处于较高水平,且年轻人失业率偏高。5月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为1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1076万人,随着毕业季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图表13: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度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5月多项数据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有望合理增长。从5月数据来看,在各项政策支持之下,经济正在缓慢走出低谷,三重压力中的“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都有好转,但“预期转弱”有待进一步改观。如果要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稳住经济大盘,还应从稳定预期角度加力。一是应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是导致预期不稳的重要原因。近期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决做到“九不准”。同时要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二是要推动稳经济政策再细化再落实,进一步释放政策效应。5月下旬以来,国常会推出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涉及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保基本民生等多个方面。随后又组织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并向12个省份派出了督导组。三是要注重稳定外资和民企信心。近期国常会部署了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并将其上升至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高度。上海市政府也连续召开多场外资企业视频圆桌会议,以恢复和稳固外资投资上海的信心。民企方面,除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稳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继续按照竞争中立原则,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并且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产权保护。6月份,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