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A股IPO保持活跃,注册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

2022-07-11

上半年IPO过会率超过91%,三大交易所保障审核不断档:2022年6月30日,随着6月最后一场审核会议结束,2022年上半年的A股IPO首发上会审核正式收官。据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A股IPO首发上会企业共计250家,其中,228家通过,15家未通过(同比增长50%),6家暂缓,1家暂缓后撤回材料,IPO过会率达到91.2%。1-6月过会率分别为93.94%、87.5%、90.38%、90.24%、92.86%以及90.91%。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在兼顾疫情防控的同时,通过“云审核”(远程视频会议)保障企业上市审核不断档,维持IPO常态化,为企业发展“输血”解困。尽管多地疫情反复,但企业上市审核没有受到影响。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委审议192家企业上市申请,较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业内专家表示,疫情之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压力,企业经营也受到影响,上半年IPO申报出现了较多的撤回现象。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审议数量与2021年同期能够持平,说明证监系统在审核工作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有助于加快项目募资流入实体经济。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上交所将在“开门办审核”的基础上,加大服务供给,在“沪市30条”建制下,审核工作向精准化高质化提升。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北交所将进一步优化审核机制,加强挂牌、监管和审核各环节的内部协同,完善企业挂牌上市“快车道”制度安排,推动保荐团队与持续督导深度融合,便利符合条件的企业顺畅、高效地进入北交所发展。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北交所成立以来,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包容性显著提升,加之当前疫情已被有效控制,预计下半年A股IPO将提速。

 

图表1:A股IPO审核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2:A股IPO过会率月度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3:2022年上半年A股IPO过会率统计情况(分板块)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4:2022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抗疫相关措施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半年IPO批文数量保持稳定,周变化显著2022年上半年,监管层多次释放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明确信号。在证监会5月初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提出要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5月底,国务院在披露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再度提出“要科学合理把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IPO)和再融资常态化”,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一系列举措之下,起到持续提高融资效率的效果是业界人士的主流观点。业内专家表示,上述政策举措、监管态度、节奏把握有助于提振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受访人士指出,在注册制改革向全市场推进的过程中,新股上市并不是少发、慢发,而是保持一定节奏的发行,持续提高融资效率。IPO核发情况来看,2021年11月份以来当月北交所成立,IPO批文发出至少198份,而其中,1至6月核发家数分别为31家、31家、26家、24家、18家及25家,细化到周,则呈现一周多、一周少的特点。为何批文出现一周多一周少的情况,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或受更新财报不及时的影响,但A股震荡成为节奏变化的主因考量。就在市场主体融资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对于新股发行、企业再融资节奏的科学把握流露出管理层呵护市场的态度。可以看到,2022年3月、4月、5月批文均有所下降,6月随着市场行情回暖,批文数量有所增加。

 

图表5:2022年上半年证监会核发IPO批文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审核明显提速,加快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步伐:截至2022年6月30日,北交所6月共受理92个IPO项目,而4月、5月分别受理4个、13个;6月北交所共有7只新股上市,而4月、5月分别为1只、4只。2022年以来,北交所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形成初步规模,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持续供给,是当前北交所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动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实现上市。目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100家,初具市场规模。而且,北交所后备企业数量充裕,具备常态化发行上市的基础。截至6月30日,北交所在辅企业超过300家,在审企业超过130家。从新三板情况看,北交所后备企业有1100余家,超七成处于创新层。结合近期北交所审核案例观察,北交所上市审核工作不断打磨升级。一是问询函问题指向性更明确,问询数量逐步减少。相比2021年,2022年首轮问询问题数量由平均每家31.6个减少至22.89个。二是上市审核案例在逐步体现对中小企业的包容性。在过审和上市案例中已经陆续看到带有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豁免、个人卡及现金交易、股东无息借款这类IPO疑难问题的包容性案例。在创新属性上,不局限于“专精特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形态也予以认可。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北交所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快聚集一批高质量上市公司,形成合理的市场初始规模和市场深度。在此基础上,未来两到三年,推动北交所上市公司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当前,北交所全所上下已明确加快“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步伐。

 

图表6:北交所4-6月受理企业IPO数量及上市数量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分层制度实施六年,资本市场递进联通激发企业成长动能2022年6月27日,距离全国股转公司正式实施挂牌公司分层管理整整6年。6年间,分层管理办法与时俱进,进行了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在2022年3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制定并发布实施最新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由此,分层管理制度再升级,旨在充分发挥创新层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强化创新层作为北交所申请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功能。全国股转公司3月4日发布的《办法》及配套业务指南修订重点在于,全年共设6次创新层进层安排;取消合格投资者不少于50人的规定;适当降低净资产收益率要求;增设对财务报告不保真、重大违法违规等“问题公司”的降层情形等。值得关注是,6月14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2022年第三次创新层进层挂牌公司正式名单,共计153家公司调入创新层。至此新三板上半年进层实施工作顺利完成,总计515家公司新进入创新层,创新层公司总量达1696家,为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同时层级质量也显著提升。新三板分层制度实施满6年,随着北交所开市、创新层晋层效率的提升,叠加创新层是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的必要条件,2022年创新层企业申请意愿空前高涨、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企业质地大幅提升,最大限度地汇聚了新三板的头部企业,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表7:新三板创新层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8:2022年上半年共有三批基础层公司调入创新层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2年新进层公司积极筹备北交所上市,层层递进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新进层公司中,有348家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占比67.57%。其中,89家新进层公司已提交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占已辅导公司的27.47%。从行业特征来看,创新层新进层公司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行业,且新三板战略新兴行业超七成公司聚焦集成电路、5G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技术方向。这既反映出新三板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重点支持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中小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上交所于2022年3月31日同意观典防务转板至科创板上市。5月25日,观典防务在科创板上市交易;6月17日,深交所同意北交所上市公司泰祥股份转板至创业板上市。至此,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都有了“第一案例”。北交所上市公司成功转板,意味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到了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形成了从新三板到北交所再到沪深交易所的闭环。层层递进的资本市场成长通道,分别契合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投融资需求,激发企业向上动能,精准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创新层进层,北交所上市、转板成为2022年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企业来讲,意味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上升通道被完全打通。对于市场而言,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市场结构,健全了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有利于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增强市场功能,从而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表9:北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TOP10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0: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金字塔结构已成雏形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半年IPO保荐项目通过率100%的券商占比2/3,8家券商通过量同比增超100%:随着收官日IPO审核会议的结束,2022年上半年IPO中介的成绩单也浮出水面。从IPO中介的整体成绩单来看,2022年上半年IPO项目通过率达100%的中介机构共计32家;此外,23家IPO中介的项目通过量同比增超100%。据统计,共有48家券商担任了上半年250家IPO上会企业的保荐机构。其中,IPO通过率为100%的保荐机构共计32家,数量占比为66.67%。IPO通过量排名前五强券商:4家通过率为100%IPO通过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第一:中信证券(24家),通过率为100.00%;第二:中信建投证券(19家),因1家项目暂缓通过率降至95.00%;第三:海通证券(16家),通过率为100.00%;并列第四:国泰君安证券和中金公司(各15家),通过率均为100.00%。8家券商的通过量同比增超100%。据梳理发现,8家券商上半年IPO项目通过量的同比增长率超100%。这8家券商机构分别是:海通证券16家,同比增长100%;国泰君安证券15家,同比增长200%;东方承销7家,同比增长133%;中泰证券6家,同比增长500%;华林证券4家,同比增长300%;浙商证券、光大证券和财通证券各3家,同比增长率均为200%。

 

图表11:2022年上半年券商IPO保荐项目通过数量TOP10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半年A股IPO募资同比大幅增长49%,战略新兴产业占比高达九成:受到俄乌冲突、美国加息和缩表以及国内疫情封控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上半年A股市场投资情绪一度降至冰点,3-4月新股频频破发,直到5月份以来,随着上海疫情得到缓解、加息预期落地,市场情绪才有所回暖。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171只新股上市,同比下跌34%,募资总额超3100亿元,同比上升约49%。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来有近百家公司终止IPO,其中约九成为遭问询后主动撤回,可见目前交易所对IPO监管之严。融资总额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中国移动、中国海油两个巨无霸的贡献,分别募资519.8亿元322.9亿元,占比超过1/4;前5大IPO共计融资规模为1070亿元,同比增长152%,占比超过1/3。其中,中国移动、中国海油、晶科能源募资额均排在全球前十。行业方面,上市新股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高达9成,据统计,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数量占比明显提升,由2021年上半年的12%提升至30%,且其融资金额遥遥领先。回报率方面,由于主板普遍发行市盈率较低,其破发概率较小,在44%涨停板制度之下,其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约37%,而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首日回报率分别为31%、8%和26%,前二者有7成左右的新股市盈率在30倍以上,其中科创板新股东微半导的发行市盈率高达429.3倍,为2022年以来最高。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不仅发行估值较高,其破发概率也是最高的,2022年以来共54只科创板新股上市,其中26只上市首日出现破发的现象。

 

图表12:A股IPO上市企业数量及募资额月度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3:2022年上半年A股IPO上市企业募资额TOP10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4:2022年上半年不同板块募资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上半年新股破发率为23%,5-6月无一破发呈现良好趋势:延续6月以来沪深新股上市首日无一破发的纪录,7月1日上市的两只新股均大涨。6月27日至7月1日当周共6只新股上市,无一家首日破发。伴随着A股近两月反弹走强,5至6月上市的49只新股中,除三只北证新股和转板上市的观典防务首日破发外,其余新股无一首日破发。回顾上半年新股表现,与A股大盘的V型走势颇为相似。1到2月新股上市首日表现优异,期间49只新股中只有7只首日破发;但3到4月,期间73只新股上市29只破发,破发率近40%;进入5到6月,A股持续反弹下,期间上市的沪深新股无一破发。总体来看,上半年A股市场上市的171家公司中,40只新股首日破发,首日破发率为23%。其中上市首日跌幅最大新股是唯捷创芯-U。4月12日登陆科创板的唯捷创芯-U首日跌36.04%,按照盘中最低价计算,中一款亏损12300元。从涨幅观察,上半年上市首日涨幅最高新股是纽泰格。2月22日纽泰格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价为20.28元,盘中最高股价达到80元,触发二次临停。截至收盘大涨221.6%。按照盘中最高价计算,中一签大赚29860元。上半年A股市场首日破发的40只新股中,科创板新股26只,创业板新股11只,北证新股3只。分析人士表示,破发是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情形,是市场化改革落地后必然发生的常态化博弈结果,与二级市场走势亦密切相关。上交所方面在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考虑将“大比例破发”等指标纳入主承销商执业质量评价等。

 

图表15:近两年来A股市场新股破发率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6:2022年上半年A股IPO上市首日股价涨幅排名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7:2022年上半年破发新股板块分布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上半年A股IPO保持活跃,注册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根据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IPO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A股市场IPO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超过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表现亮眼,以融资额计算,分别成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上市目的地。其中,上交所有69只新股,融资2105亿元;深交所有81只新股,融资986亿元;北交所有19只新股,融资28亿元。普华永道表示,上半年,得益于多个大型上市项目的支持,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总融资额占全球近一半。随着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的落地与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吸引了众多高质量科创型企业的涌入。2022上半年,科创板筹资额首次超过主板,IPO数量和筹资额占比分别为31%和37%,以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活跃,推高了科创板筹资额。创业板列IPO数量第一,传统行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仍是A股新股生力军。2022上半年,IPO平均筹资额升至18.46亿人民币,为近十年最高。具体来看,共有三家企业IPO筹资额超过或达到百亿规模,比2021年同期多两家,且百亿企业筹资额是2021年同期的4.2倍。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IPO发行超募现象增多,平均超募规模也大幅提升。创业板发行超募现象最普遍,约有76%有创业板企业发行超募;科创板次之,超募数量达75%;而上海和深圳主板未有超募现象。展望未来,鼓励红筹回归及注册制改革的深入将持续利好A股市场,预计2022年全年A股市场IPO企业数量将为330-380家,全年融资额有望为5600亿元-6350亿元。